(上接第1版)
噩耗传来,吴可悲愤交加。“一定要报仇!我们一定要报这血海深仇!”吴可几乎大声吼了出来。过了一会儿,他擦去眼泪,望着报纸上李大钊的遗像,带领其他同志举手立下誓言,“大钊同志,我们一定要像你一样,斗争到底,流尽最后一滴血!”此后,作为学生运动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吴可投入全部精力,积极开展革命斗争。
1927年春夏之交,白色恐怖逐渐笼罩了大江南北。继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后,汪精卫在武汉公开叛变革命,蒋汪合流残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惨遭失败。
1927年8月1日凌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第一支革命武装的诞生,从此党和人民有了自己的军队。消息传来,吴可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奔走在各个高校,宣传南昌起义的重大意义。有一次,他来到北师大,专门负责监视学生运动的警察觉得其形迹可疑,当场把他抓了起来。吴可沉着应对,最终化险为夷。为了更好地继承李大钊同志的遗志,吴可不惧危险、不怕牺牲,继续奔走在各个高校之间,以坚定的信心和满腔的热情组织开展学生运动。
1927年秋的一天下午,北京香山枫叶如火。在卧佛寺后面的山坡上,三三两两坐着来自各所大学的青年学生。他们有的在看书,有的在写生……看似一切都很平常,其实这是吴可正在秘密组织开展学生活动。不一会儿,乔装成学生模样的吴可来了,大家立即围坐在一起。吴可神态庄重、目光炯炯、声调低沉,向学生们作国内国际形势报告,鼓励他们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光明,积蓄力量,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报告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八七会议”后,中国共产党人按照会议精神,在黑暗中高举起革命旗帜,以血和火的抗争,回应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逐步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按照会议精神,党组织任命吴可为在北京开展武装斗争的负责人。他立即着手筹备武装斗争相关工作,团结各界进步力量,最大限度孤立敌人。
1927年10月15日,由于叛徒出卖,在去秘密开会的途中,吴可被捕,同年11月11日英勇就义,年仅27岁。“共产主义这个事,不是开玩笑的,得付出生命代价。”“死也得会死,要死得有气魄、有价值……”这是吴可烈士生前说过的话。他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誓言。
青山埋忠骨,山河念英魂。1949年11月11日,在吴可牺牲22年后,由周恩来、薛子正同志主持公祭,吴可等烈士的遗骨迁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前来参加公祭仪式的吴可生前战友王冶秋(原国家文物管理局局长)肃立在墓碑前,默念道:“安息吧,吴可同志,今天是在解放了的土地上为你和先烈们举行葬礼了!”
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本报记者 蔡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