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20,可谓是荧幕“她文化”异军突起的一年。
从《流金岁月》讲述双生女主互相扶持与成长,到《浪姐》打破年龄标签、绽放“姐魅力”,再到《二十不惑》《三十而已》等展现20+与30+女性不同的现实困境。
“她文化”作品也让女性年龄焦虑、家庭职场平衡、婚恋价值观等议题屡上热搜。“她题材”为何突然崛起?是关注女性问题还是迎合女性观众、消费女性话题?荧屏女强人形象是否真正帮助女性树立独立观念?
澎湃问吧邀请影视传媒研究者王嘉婧(清华大学博士后、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笔名喜力)聊聊荧屏“她文化”。她本人也是一名导演、编剧、影视评论者。“她文化”就是“姐文化”吗
@MagicWaltz:请问“她文化”和“姐文化”,是同一个概念吗?
王嘉婧:她文化,就是以女她为中心。因为很多的指代,会以“他”来呈现。这让女性觉得自己被隐藏了。最显著的是,有国外的女性主义者,认为history是他的历史,所以倡导形成herstory,即女性视角的历史。
姐文化被《乘风破浪的姐姐》带火,从字面上而言,姐有年龄的倾向。事实上,很多女孩一听别人叫自己姐姐还是会有点不舒服的,谁不想当个小妹妹被宠着,包括天津话里的“姐姐”,也总让人听着并不受尊重。这其实就是有刻板印象中,大众对于女性价值的判断与年轻成负相关有关,年龄越大,女性就越不娇嫩,同时暴露出很多性格缺陷。所以姐文化,是对如此评价的一种正名,即女性的美丽并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甚至会增长出另外一种美好。事实上,我认为对于低龄女性的偏爱,是男性喜欢打easy游戏模式的一种表现,年纪越大的女性意味着不受掌控,同时需要更加丰富的审美趣味和拨开表面看本质的欣赏力。这对很多男性,甚至一大部分女性来说都太难了。
对于低龄女性与生俱来娇嫩、美好、清纯的崇拜,甚至影响到很多女性的发展,例如很多女性的审美到达一定年龄之后就开始停滞,因为她们对于美的想象依然停留在对于青春期女孩的评判,但是这种美转瞬即逝,往后的路怎么走,要开成什么样的花,没人告诉她们,这才是最可悲的。在我看来,不断生长的生命力,是这个世界最高级的美。“她文化”下的作品,一场女性专属狂欢?
@神田川:这些作品怎么区分哪些是真女权哪些是消费女权?
王嘉婧:人无完人,抱着自省态度,寻求积极建设的,才是好的社会号召。而所有反自然(不会老),反常理(谁都爱我),反小学时期就学会的道理的(不文明、不礼貌照样是一种很酷的态度的),都是在消费的自嗨。
谁内心里不想自己极为堕落还极为成功呢?但是现实中如果遇到这样的邻人,世界的白眼名额大概供不应求吧。
@方寸安:如何看待杨笠的脱口秀,是否属于她文化的一种?她和咪蒙的表现手法是否差不多?
王嘉婧:把杨笠和咪蒙放在一起,现在真的为了吸睛,什么样的比喻都做得出来。杨笠的表述高明之处就在于,她说的每一句话你都能找到现实的模板。同时,她那一句我不讨厌男人,我喜欢男人,更加可爱,因为这就是男人和女人之间复杂的关系。
男人和女人不是敌人,而是这世界上必须合作且结合的两个物种。如果双方不指出对方的问题,谁又能真正做到每日三省吾身呢?若世界上都是讨好型的茶艺大师,男人们可能真的以为自己无比强大,完美到无以复加。就像男人指出女人不能因为家庭变成黄脸婆,因为有了孩子就迅速变老,听到后的女人先是生气,慢慢也会变成自我反省,然后变得更加美丽和独立。
别总把提出对方的问题就当成攻击,脱口秀演员已经很难了,她并没有针对特定的人,而是提取出某一个显著特征。我觉得我们最需要讨论的是,对一片祥和的期待,和对所谓批评自由的执着,中间的那个度,就是建设性的探讨和真诚的关心。
@一起出海吧:怎么看待神奇女侠这种女超级英雄?您有比较推荐的女性主义作品吗?
王嘉婧:当超级英雄逐个出现,开始准备组团出道时,制作人突然发现,这怎么成了个男团。于是在需要政治正确的年代,女超级英雄就必须出现,有点类似于美剧的主角需要亚非拉大团结一样。但是无论前提是什么,能够出现这样的角色,还是让人欣喜的。只不过神奇女侠、或者寡姐,从外表来看还依然是走美国队长那种路线。也就是充满对于肉体的物化想象,也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加“奇怪”的女超级英雄出现。本来人就是多元的,拥有能量拯救地球的人,不一定都需要美貌和凹凸有致。
至于推荐的女性主义作品,我有点old school,写下三个我心中的神作。《末路狂花》《芝加哥》《罗拉快跑》三个代表三种完全不同的女性状况,一种是被逼离开社会偏见,一种是极度会利用社会偏见达成自我目的,一种是狂奔着在社会偏见中寻找出路。
@西瓜可乐味:请问您觉不觉得现在女性作品虽然多,但参与讨论的还是只有女性?男性还是热衷于战争、军事和警匪这种题材。
王嘉婧:首先我们并不需要所有的人都通过看女性类视频作品来表达男女平等,无须让所有人都用观看行为来认可我们的价值观。但是面对另外一部分,本就没有这样价值观的人,我们如何能够用媒介作品去击破他们坚硬的壳,对他们产生一点点影响,就是考验媒介制作者的了。
现在并不是所有作品都有这个能力,甚至一部分制作者也就没有想破圈,而是赚足本身这部分“主义”支持者的眼珠就够了。这个就要警惕了,越自嗨的狂欢,在旁人眼里,越刺眼。(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