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上海两会中,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成为诸多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关系到社会的安全,尤其是在新冠疫情中,但我们现在对公共卫生的认识还是不足的,以往我们对于公共卫生的建设和发展也都不够充分。”上海市政协常委、农工党界别召集人张怀琼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在新冠疫情之下,我们发现诸多疾病如儿科传染病等大幅下降,发热和感冒的比例也大大下降,大家都习惯了戴口罩,这说明预防对疾病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建设公共卫生体系?澎湃新闻记者对此采访了多名政协委员,来听听他们的建议。
“建设集接诊、化验、影像、观察等功能于一体的发热门诊”
上海市政协委员、静安区卫健委主任叶强表示,2020年4月,上海出台了公共卫生“20条”,对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等都作了整体规划。
“当前,加强基层公共卫生能力建设尤为重要,特别是加强传染科建设以及发热门诊、发热哨点的标准化建设。”叶强进一步建议,建设集接诊、化验、影像、观察等功能于一体的发热门诊,提高医疗机构对传染病筛查和防控能力,同时根据疫情等级动态增加发热门诊医护人员数量,加强发热门诊院内急救人员、药品和急救设备以及防护用品的储备和供给,落实院内感染常态化防控机制。
上海市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许剑民指出,当前,“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对已知的39种法定传染病进行监测报告,针对症状开展的预警监测相对欠缺,新发疫情预警灵敏度有待提高。
许剑民建议,医疗机构加强对不明原因疾病的症状监测和识别,完善相关科室、病房的哨点设置,充分发挥三级医院在区域监测网中的主力和示范作用,强化一线医务人员对新发传染病的识别能力,发现“苗头”就能及时预警。
上海市政协常委、农工党界别召集人张怀琼同时还建议,在公共卫生体系中的疾控机构、传染病医院和综合性医院传染科配置一支中医药人才队伍,以便让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方面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上海市政协委员沈钦华同时指出,公共卫生覆盖面广,涉及到社会公众以及各行各业,真正落实“属地、行业、 单位、个人”的四方责任,才能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沈钦华进一步建议,要完善基层社区防控架构,强化综合组织协调能力,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培育公共卫生领域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志愿者队伍,建立完善应急状态下街镇(居村)、公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方联动机制,同时还要加强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个人健康素养。
“公共卫生高端人才培养不能走传统的人才培养之路”
如何留住公卫人才,又如何培养公卫人才,也是委员们热议的公共卫生领域话题之一。
上海市政协常委、农工党界别副召集人陈芳源指出,根据调研显示,目前各区疾控中心骨干人才流失现象仍较严重,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困难,“目前,上海每年招收的公共卫生专业本科生100名左右,无法满足上海这个超大城市对公共卫生人才的需求。”
陈芳源认为,公共卫生体系和疾控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需要人才,在人员编制、高级职称比例、职业发展途径、薪酬体系等方面进一步向公共卫生岗位倾斜,明确市区两级疾控中心的绩效水平和增长机制。
此外,她还建议加强政策引导,“由市人社局等相关部门出台文件,根据公卫人员工作内容及面临的风险值作出级别认定,进行合理的分层次补贴,使公卫人员既能获得实实在在的物质奖励,又能感受到国家和政府对其工作的认可,提升职业荣誉感。”
公共卫生人才又如何培养?对此,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交大医学院副院长胡翊群指出,公共卫生建设应该上升到国家战略安全层面来考虑,而不单单只是医疗的一个分支,应该从全盘考虑,在财政预算、人员配置、规划设置等方面给予明确。
“当前,公共卫生人才紧缺,科学技术亟待发展,我们应该从国家战略安全层面来制定相关规定,如在人才培养方面,公共卫生高端人才培养不能走传统的人才培养之路,单单从预防医学开始培养,应该是考虑学科交叉,既有医学门类的学科交叉,也需要医学门类外的学科。”胡翊群说。(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